|
文章詳情
熒光增白劑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發表時間:2025-07-30 21:15 熒光增白劑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熒光增白劑的主要成分根據化學結構可分為二苯乙烯型、香豆素型、吡唑啉型、苯并氧氮型、苯二甲酰亞胺型等五大類,其中二苯乙烯型是最常見且應用最廣泛的類型。以下是對其核心成分及典型代表的詳細說明: 一、二苯乙烯型熒光增白劑 化學結構 以二苯乙烯基聯苯二磺酸鈉(如CBS)或雙三嗪氨基二苯乙烯衍生物(如33#)為核心結構,分子中含共軛雙鍵和芳香環,形成連續的電子離域體系,這是吸收紫外光并發射藍紫色光的關鍵。 典型代表 33#熒光增白劑: 化學組成:雙三嗪氨基二苯乙烯衍生物。 外觀:白色或淡黃色粉末。 特性:熒光強度≥100分,耐日曬及氧漂,屬陰離子型化合物,可與陰離子/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配伍。 應用:洗衣粉、肥皂、紡織印染、造紙等領域。 CBS(二苯乙烯聯苯二磺酸鈉): 常用名稱:熒光增白劑VBL(造紙用)、CXT(洗衣粉專用)。 特性:易溶于水,耐酸堿性強,適用于棉纖維及合成纖維增白。 合成原理 以DSD酸和三聚氯氰為原料,通過縮合反應逐步取代氯原子,形成對稱或不對稱的雙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結構。例如: 第一步:0-5℃下,DSD酸與三聚氯氰反應,生成中間體。 第二步:30-60℃下,中間體與胺類化合物(如苯胺)反應。 第三步:90-100℃下,最終產物與嗎啉反應,完成合成。 二、其他類型熒光增白劑 香豆素型 化學結構:含香豆酮基本結構(如7-二乙氨基-4-甲基香豆素)。 特性:發射強藍色熒光,耐光性優異。 應用:聚氯乙烯塑料、賽璐璐等材料的增白。 吡唑啉型 化學結構:含吡唑啉環(如1-(對甲氧基苯基)-3-苯基-2-吡唑啉)。 特性:發射綠色熒光,適用于羊毛、聚酰胺纖維。 應用:羊毛織物、腈綸纖維的增白。 苯并氧氮型 化學結構:含苯并氧氮雜環(如1,2-苯并-6-氧氮雜萘-3-酮)。 特性:發射紅色熒光,耐熱性良好。 應用:腈綸纖維、聚氯乙烯塑料的增白。 苯二甲酰亞胺型 化學結構:含苯二甲酰亞胺基團(如1,4-二(苯二甲酰亞胺基)苯)。 特性:發射藍色熒光,耐氯漂性強。 應用:滌綸、腈綸、錦綸等合成纖維的增白。 三、特殊用途熒光增白劑 熒光增白劑OB-1 化學成分:二苯乙烯基雙苯并噁唑。 特性:耐高溫(熔點≥359℃),熱穩定性優異,不溶于水。 應用:ABS、PS、PC等工程塑料的增白,特別適用于高溫成型工藝。 熒光增白劑VBU 化學成分:雙三嗪氨基二苯乙烯類。 特性:淡黃色粉末,可溶于水,耐酸至pH 2-3,耐堿至pH 10。 應用:白色針織內衣、防白漿的增白。 上一篇熒光增白劑國家標準
下一篇熒光增白劑是熒光劑嗎
|